2011年10月24日

種族歧視

看了一個很棒的紀錄片,是一個美國的小學老師讓他班級裡的小朋友們設身處地的去體會種族歧視的感覺。( Experience design! ) 片子很舊很舊了,但是很值得看。

她把班上的小朋友們分成兩個種族,藍眼睛跟棕眼睛。第一天的實驗是,宣布藍眼睛的人是天生較優越的種族,因為藍眼睛的人比較聰明,比較優秀。這天,藍眼睛的人有特權,他們可以玩學校裡的遊樂設施,而棕眼睛的人不行; 棕眼睛的人還必須帶上有色領巾,好讓藍眼睛的人一眼可以辨識他們,與他們保持距離。

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國小三年級的小朋友們,當天在班上就分成了兩個群組,藍眼睛小朋友馬上跟棕眼睛的劃清界線,並忘懷的享用起藍眼睛才有的特權。原本前一天跟棕眼睛還是朋友的人,這當天就開始取笑起棕眼睛來。

第二天,老師說,其實我昨天說謊了,棕眼睛的人才是優越的種族。於是風水輪流轉,棕眼睛的人開心了,因為換成他們有特權。在這一天,棕眼睛的小朋友在課堂上的表現是前一天的兩倍好。



(Sorry, 找不到有中文字幕的。)

瑪姬一直無法理解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心態,不了解為何會有這麼大一批人同時認為猶太人都該死? 從這部紀錄片裡瑪姬得到了某部分的理解。

實驗結束後,他們訪問小朋友說,當你知道自己是比較優越的那個種族的時候,心理是什麼感受。小朋友說 : Relief.

有一些心態是很微妙的,微妙到自己不一定會察覺,微小到沒勇氣面對的時候可以欺騙自己那並不存在。整部片看完後心理覺得很毛的是,如果我生在那個時代,如果我是亞利安人,如果我沒得選擇,那我會不會慶幸的覺得,幸好我被生在有優勢的那個種族?

5 則留言:

  1. 版主這篇令我想起《路西法效應》,詳細可以看看下面的文稿

    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4921

    文章可能有點囉唆,因為這其實是香港鳳凰衛視,一個關於閱讀的節目《開卷八分鐘》的逐字稿。

    當中講到實驗跟版主文章中提到的類似,但結果就恐怖得多。

    另外自我介紹一下 (因為版主應該不知我是誰XD) 我是在台灣清大唸碩士的澳門人,去年差一點就去了Umea 唸碩士 (本來是要去的,但最後幾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就放棄了)

    去年知道自己被錄取後想了解Umea 一下,所以就找到版主這個部落格。雖然最後沒有去,但版主的文章都很捧,就一直留意到現在了。

    希望版主的鼻子趕快好起來~

    回覆刪除
  2. Hello Simon, 謝謝你貼的這個文章,真是讓我大開了眼界!!! 我一直對群眾心理不了解卻又感到好奇,現在有更多東西可以參考來看了。耶!
    你沒有來umea,所以你留在台灣了嗎?
    我的鼻子好多了,謝謝!

    回覆刪除
  3. hi
    連結好像失效了
    想請問是否有這部影片的名字
    thank u!

    回覆刪除
  4. 這部片似乎叫做 brown eyes, blue eyes, 我已經更新影片連結囉,或者你也可以在這裡看到。http://www.youtube.com/watch?v=Hqp6GnYqIjQ

    回覆刪除
  5. 片名原來叫做 A class divided 啦...

    回覆刪除

帶著拖油瓶復出

好幾年沒寫了呀!! 一直忙著工作, 忙著加班, 忙著出差, 忙著懷孕, 忙著生小孩! 那句話真的是真的: 全世界最最最累的工作就是當媽媽!